海外电商平台陆续开启全托管,中国跨境电商企业该何去何从?

7月 02 2023

跨境电商平台,真正有长期确定性的只有亚马逊,而亚马逊和中国卖家之间的相爱相杀,又会在将来全球化2.0的大时代背景下,演绎出新的博弈场景。

未来的三五年,跨境电商这个行业会非常热闹,这得从最近非常热闹的全托管模式说起,拼多多,tiktok,阿里巴巴等巨头相继下场,亲自厮杀。

相较于传统渠道的贸易,全托管模式带给商家更多的是风险:

1. 逃不掉的死结,大部分客户订货后卖不掉,又不能退货,这些平台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供应商得自己承担库存风险,若卖不掉就退货,但要承担一些公司高得离谱的退货运费。
2. 大部分采购商会给供应商较长的供货周期的,完全可以0库存,确定订单再生产。但平台要求你48小时发货,若不能及时发货会面对高额的相应的罚款。3. 绝大部分客户选择供应商是谨慎的,也希望供应商相对稳定的,很不喜欢轻易切换自己的供应链。这些平台只用价格来决定供应商的去留,很是死板实际,不会去多方权衡,供应商的选择是很随意,入驻、切换无门槛。4. 很多客户会有一个采购部门,很专业的进行采购谈判,推进采购工作,比如大型电子、商超采购团队会实地出差考察工厂、验厂、打样、验货等等。就算是和一个B端客户的供应商采购谈判,客户也是秉持专业态度,为自己的采购决策负责。正是因为这些平台没有专业采购,卖不掉就退货,有问题就罚款,这样的一个简单粗暴的供应商管理特别令人不爽。5. 传统渠道对待客户合规问题,处罚问题,风险产生,基本上要客户自己承担的,亦或至少双方一起承担的(不要太乐观)。当风险来临,全部供应商自己担着。就好比电商公司经常遇到的GBC,卖货给普通电商公司,产品一旦侵权,GBC的钱客户要自己想办法处理,所以说如果选择供货给这些平台,遇到GBC,自己担着是必然。

6. 传统渠道产生纠纷,一是双方协商解决,二是通过法院诉讼解决。但是有坑,于平台而言,你不存在平等协商的条件,更甚没办法通过诉讼去解决,因为你一旦加入,随即他们就会和你签署对方律师拟定的协议,而且每一条都制约你,让你无法“反”了他们。

总的来说,全托管模式的供应商,赚着和传统B2B渠道差不多的利润(因为强大的比价功能,未来这个利润很可能还会低于传统渠道),承担的风险却完全不低于B2C的零售商。所谓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基本就是形容这些勇士了。

以上一切,唯有一家公司可以从容应对,那就是亚马逊。

未来几年这些大公司携着巨量资本入局,在这个过程里面,最受挤压的首先是各个独立站,包括体量较大的某音公司。大家流量获取的渠道都一样,如此多的资本入局,中小玩家自然抢不过巨头。其次是原先以自发货模式为主的平台型企业,因为相对于这些公司,这些平台在资本和体量上面并没有什么优势,所以很多平台也加入了这个战局。

唯有一家公司可以从容应对,那就是亚马逊。虽然亚马逊作为最大的流量大户,难免也会被低价瓜分一部分流量,但是亚马逊自身的优势是其他公司完全不具备的:

1. 亚马逊已经超过沃尔玛,成为美国第一的零售商。零售行业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极其重要的基础设施型公司,堪比电力、通信等行业,这就决定了欧美国家不可能允许自家的民生基础设施企业被外国公司替代。

2. 亚马逊数十年如一日建设的庞大基础设施,包括:FBA派送体系,IT技术,100多万员工,全品类的强大供应能力,会员制度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呈现给客户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标准是难以复制的。

虽然短期内,在轻小件上面可以通过巨额补贴来给客户呈现一种物美价廉的感觉,但实际上真正要动摇亚马逊的根基,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全品类、巨量订单的服务能力,强大的云算力(AWS),面对数亿客户提供的高品质客服,数十万有钱有能力且愿意长期投入的供应商(你一周比一次价,哪来的长期供应商),自带巨量的免费流量,大量资深专业的本土员工等等。

这些基础设施不仅需要数以千亿美金计的资本投入,更需要数以十年计的时间投入,所以是不可复制的。再加上其本身超级稳定的长期主义价值观,它自身也很难犯致命错误。所以国家级基础设施地位+不可复制的全体系优势+自身稳定的长期主义价值观,决定了这家企业既无法被外部力量打倒。

作为中国公司,在这个过程里面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

综合以上因素来看,亚马逊是和沃尔玛一样,未来至少几十年都可以持续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如果你愿意,并且有能力不被淘汰,你这一辈子完全可以和亚马逊合作到退休,甚至还能传给你的下一代。

但是!重点是“但是”,作为中国公司,在这个过程里面可能会遇到今天我们难以想象的巨大挑战:

1.欧美跨国公司的供应链转移,一直在进行,并且已经开始逐步体现出对中国产业替代的能力。过去的20年间,中国扮演的是全球制造中心的角色。但中美贸易摩擦,加上疫情影响,供应链的形式开始发生转变,一些跨国公司从以中国为运营中心的方式转向了区域化多点布局的运营模式。

2.供应链去中国化,不只是美国政府的意志,背后也是欧美跨国公司对于:成本、利益、打压中国竞争对手等现实的商业目的。所以亚马逊也不例外,一定会加入这个行列。

3.事实上亚马逊已经在多个发展中国家布局招商团队,为当地企业提供入驻、孵化等服务,比如在我们的邻国越南已经有着一支与当地卖家规模极不匹配的庞大官方招商团队。

4.中国卖家持续多年的大规模违规+日益高企的成本,也让亚马逊有足够的动机去替换。

所以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一旦越南、印度、墨西哥这样的国家本土供应链成型,亚马逊可以很容易通过政策扶持,流量倾斜,打压中国卖家等方式扶持当地的替代商家。对亚马逊来说既响应了国家政策,又实现了降本增效的利益最大化。

从未来5-10年的角度来说,我们都要面对供应链产业转移+运营资源转移的巨大挑战,而这个过程几乎是不可逆的。

未来对中国公司的要求就是要做欧美生意,就必须走向本地化,必然要做一个跨国企业。

所以我的结论是,中国卖家在未来会遇到今天可能难以想象的巨大挑战,但是中国人不会被淘汰。只不过未来对中国公司的要求就是如果你要做欧美生意,你就必须走向全球化,本地化,必然要做一个跨国企业。下面引用钟晓杨先生的一段话:

“跨国企业的发展成熟度要早于中国本土企业。早在5~10年前,跨国企业就已经在做供应链的前瞻性布局,中国企业可以从跨国企业的供应链发展中找到借鉴和共性。尤其2022年受疫情影响,中国供应链中断,这反倒是改革供应链体系,建立供应链韧性的机会之年。”

因为只有跨国经营才能规避来自平台方的政策打压,才能利用欧美本土的优质营销资源,才能利用东南亚等地的廉价商品和劳动力,在这些基础之上更可以充分放大中国自身的人才优势、资本优势、科技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