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绿标评论、找人删差评,你想以怎样的方式把自己玩死?!

3月 20 2019

经常被卖家询问,可以分享一点黑科技吗?有没有快速上评的捷径?有没有快速上首页的方法?等等等等。

我的答案一律是,没有。

没办法。是真不会,也真不做这些呀!

我既不允许自己的运营团队做任何违背平台规则的事情,也不允许孵化营的学员做任何冒险的动作,在我看来,任何有悖于平台规则的投机行为,都是给自己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而踏踏实实的在平台规则之下做好运营的各个细节,就是最大的捷径。

最近反复被人询问绿标评论(Vine Voice)的事情,有中介在推,有卖家就想尝试,中介拍着(没拍)胸脯说安全,说绿标评论权重高能够提升销量,说自己的操作方式安全,于是有些卖家就真的有点相信了,想交钱去尝试。

对于这类事情,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如果详细梳理就知道,按照亚马逊平台的规定,绿标评论是针对于一些VC账号的产品测评服务,正规的操作是OK的,在VC账号下,按平台的费率按周期向平台结算费用,但不要忘了,你的账号不是VC账号呀,对方用VC账号来协助你操作,可以,但费用呢?市面上有些卖家给出的报价已经低于平台公布的费率了,贝索斯是他舅呀?凭啥给他便宜呢?只有一种可能,中介利用和亚马逊结算费率的时间差,先期收取了用户的钱,然后,跑路,至于后期你是否收到了足够约定数量的评论,以及这些评论是否能够长期保留在Listing上,都是大大的问号。

退一步来讲,如果中介跑路了,你也确实收到了绿标评论,如果亚马逊追究起来,你觉得会怎样?会不会要求你补这些费用呢?即便你可以说是VC账号跟卖之后自己的所为,那平台足可以轻易的删除这些评论吧?会不会在删除绿标评论之后再对这些Listing做降权处理呢?亚马逊系统又不是没干过。

所以,通过中介去上绿标评论的风险,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且,绝对是一个不定时炸弹。

再说了,绿标评论的权重究竟有没有?占多大的权重?亚马逊官方没有给出说法,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出说法,有些卖家反馈说上了绿标之后感觉有点效果,但不要忘了,所谓的“有点效果”,会不会是安慰剂效应呢?我脸上涂点大宝,我都觉得自己帅得像吴彦祖了呢!

再来谈另一个事情:删差评。

市面上的中介一大把,各有玩法也各有说法,有效果吗?确实有。有些卖家付了费(而且还不便宜),然后,还真的被删除了。效果怎样呢?有些卖家事后吐槽,差评是不见了,但好评的星级似乎没变化!哈哈,那你得到了什么?你是要涂大宝遮黑斑呢?!

当然还有更糟糕的。

一个卖家向我反映,自己花费了2万多块,删除了一系列的差评,结果怎么样呢?之前是不见了,最近,原本删除的差评居然神奇的又出现了,而更糟糕的是,自己的Listing变成了被停售状态。这位卖家现在正在忙着找海外仓做撤仓处理。前边的钱是花出去了,现在又需要为撤仓换标再花上一笔。而关键的是,这很长时间的无法销售,以及随后在新账号里作为新品销售时的打造成本,算下来也不在少数。卖家自己核算之后感叹,一番折腾,本来想捞点好处,没想到却吃了大亏。卖家说,我算是看明白了,在亚马逊上,你的所作所为都是透明的,亚马逊都看在眼里,记在系统里,如果犯的事小,可能也就被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过了,而对于违规严重一点的,或者当亚马逊决定对某一行为做批量整治了,绝对会把你拉出来秋后算账。

所以,对于差评,我自己的内心绝对是佛系看待,努力做好产品,然后,评价随客户自然留,因为产品质量OK,收到差评的概率也是可控的。产品认真了,何必紧张差评呢?

当然,对于差评,与其收到后紧张焦虑的去应对,不如事前做好防范。我在讲课的过程中经常讲,应对差评有四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可以在产品包装中放置售后服务卡或者感谢彩页等,如果这些资料能够做到恰如其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差评的产生的。

如果你真的打算放置售后服务卡或者彩页,那么一定要做好两点:在设计形式上,要有“钩子”,售后服务卡的设计要足以在消费者打开产品包装的一霎那就被吸引住,从而能够让消费者打开它;在内容上,要做到在不触碰平台底线的基础上,感情牌是关键。

不触碰底线就是不要赤裸裸的强调邀请客户给留好评,不赤裸裸的勾引客户进行亚马逊平台以外的交易,做到这一点,即便你留有自己的联系方式,一般也不会有多大问题。同时,语言上要表达得体,不要让消费者感到被冒犯,不要激怒消费者向平台投诉,只要消费者不投诉,亚马逊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拆包检查,这样以来,包装中放置售后服务卡也就不会有什么风险了。

在售后服务卡的语言组织上,要有温度,要有独一无二的呈现,要让消费者感受到热情,要说到消费者不好意思给你留差评,要相信真诚的力量,相信热情的力量。关于这一点,你真得好好想想,或者,好好学学。